校友回忆录之一-贺石林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4-03-02 18:01:21 浏览次数: 【字体:
    
 
耄耋之年忆少年
贺石林
 
我是1946年2月进入松坡中学的。在松坡中学的三年,给我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今年是母校建校七十周年,又恰是我年满八十周年,真可谓耄耋之年忆少年,仿佛重返母校。
      
1944年,由于日寇进邵阳,当时我就读的果胜乡中心小学被迫暂时停办,我与同学们失学在家。1945年初夏的一天,我父亲带我去滩头。在大成纸庄,碰上一位手持拐杖,身着长袍,戴着金丝眼镜的老先生。我父亲忙着向我介绍:这就是大学问家李剑农先生,赶快叫“李爹爹”。我叫了后,他摸着我的头说:“小朋友,你现在读几年级了?”我答:“六年一期读完了,现在没学校上了。”他说:“不用着急,盟军已把德国打垮了,日本鬼子也快完蛋了,不久你们又会有书读的。”接着对我父亲说:“我们西乡人在桃花坪办了一个松坡中学,老师不错,你儿子毕业后,就可要他报考松坡中学。”我父亲与我都点头说:“好”。8·15日本投降,9月学校复课。高小毕业后,我真的遵照李先生的指引,报考并被松坡中学录取。
      
当时松坡中学虽然建校时间不长,但师资队伍是雄厚的。当时校长是罗景华,他是一位颇有名望的教育家,兼教语文。在教学中,年资高的多穿长袍。他们绝大多数是早期湖南高等师范或高级理工科毕业的,如张局、申居正、范多能(范希亮)、范知心(范正球)、腾树基、贺祺等。中青年老师多着便装、中山装或西装,他们都是大学本科毕业的,如王宗湘毕业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前身),徐乾毕业于武汉大学,吴步程毕业于中山大学,贺龙毕业于中央大学,陈炳昆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与邵阳西乡几个中学相比,松坡的师资可谓首屈一指,在邵阳县内也算屈指可数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教师对教学态度认真,对学生严格要求,例如:王宗湘老师教英语,每次上课首先逐个检查前一课的单词记忆情况,而后才开始讲新课,三年下来,我班绝大多数同学可以用英语书写日记。滕树基老师教数学,谆谆善诱,每提出一个问题,首先引导我们如何寻找解题的突破点,其次告诉从已知公式和问题提供数据中找出关联点,然后教导如何进行推理求解,最后强调如何检查结果的可靠性。对于作业,滕树基老师要求特别严格,等号一定要对齐,错题必须重做。罗景华校长教语文,经典古文要求我们一定背诵,他虽然很忙,但却耐心倾听每个学生的背书,并仔细批改我们每人作文。老师们不仅对教学十分投入,并且非常关心学生的起居,学校规定每晚十点就寝,早晨六点起床,张局老师总是按时对每个寝室进行督促检查,对表现欠佳的学生,及时给予批评处罚。学校对于学籍管理,严格推行淘汰制,每期总有留级或退学的人,甚至开除学籍,我班开始50余人,毕业时大约40人左右。
      
当时松坡中学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邵阳西乡,部分来自武冈和洞口,少数来自溆浦,除桃花坪当地人外,学生们都是寄读,每天早晨自习,多数同学走到野外,大声朗读英语单词或古文。每天上午四节课,下午三节课,一节自由活动。在自由活动期间,多数同学从事球类或体育锻炼,球场总是人满满的。当时学校球量有限,鼓励学生自购。我等以同班同学卢积元为首,约了几位同乡学生,集资买了一个排球,由他带领我们练习排球。每隔几周,邵阳市球星何伟(邵阳市某校体育老师,滩头人)会来桃花坪,不是组织篮球赛,就是排球赛。由于每年要搞一次文艺汇演,各班均要准备文艺节目。在这些节目中,我班有两个节目至今尚存一些印象。一是卢积元等人上演的《叫花子坐庙观雪》,十分感人;其二是我与宋鹤鸣、谢菊贵三人合演的《小理发匠戏弄国王》,宋扮国王、谢扮公主、我扮小理发匠。这是一个英语小剧,王琮湘老师还亲自指导过我们。那时桃花坪还没有电灯,每个教室装有几盏汽灯,一到晚自习时间,同学们都齐集在汽灯下,教室内鸦雀无声,各自专心完成当天作业,一天下来,既感紧凑,又感充实。
      
在松坡时间,曾经发生两件大事,至今我也不知内幕究竟如何。其一是在桃花坪戏院观看元旦文艺汇演,松坡中学有一同学在戏台上受到警察欺侮,随后有几个同学上去帮忙,追打了一警察。我与绝大多数同学还在专心看节目,突然哨声大作,剧院内冲进一批持枪的警察,看到个子高大一点的松坡中学生就抓,剧院顿时一片混乱,我等一些个子矮小的同学赶快摘下符号,赶快离开剧院。一到街上,所有街口站有持枪警察,一片白色恐怖。回校后,校长宣布所有学生不要外出,以防警察局挑衅。当晚松坡学生被捕十余人。在这一事件中,校长与全校师生团结一心,迅速向全国发出通电,控诉桃花坪警察无理逮捕学生。事隔三周之后的一个早晨,桃花坪警察局局长来到学校,面对全校师生三鞠躬,向大家表示赔礼道歉。另一次是湖南省将邵阳西乡另设隆回县,派来第一任县长(李萼),该县长首先来到松坡中学视察。当天中午时分,突然许多市民涌向学校,要打新来县长。对于此事,我毫不知情,也未参加起哄,只是感到奇怪,看看热闹。
      
当时松坡中学的学生一般是不过问政治的,但学校也组织全校师生听过两次报告,一次是邵阳县县长徐君虎去访问瑶族,途径桃花坪,他在大操坪作报告。据说他是留苏的,与蒋经国是同学,很有亲民风味。另一次是卿汝楫(国民党的立法委员)回老家,途径桃花坪,特地受邀来校作报告。他穿着一身白色西装,打着领带,洋里洋气,我感到十分稀奇。他家离我村不远,小时就听说过他留学美国许多年,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至于他的报告内容,一点也没有印象了。
松坡中学的老师大多执着教书,很少听到他们对我们学生谈及政治问题,但有一次,宋鹤鸣同学通知我们:吴步程老师看了我们的排练,要对文艺汇演做些指导。结果在听完他对节目的具体意见后,他又讲了一些在报纸上从未见过的一些关于国民党政府如何腐败与高层内部如何勾心斗角的事。解放后,听说他是共产党的地下党员,后来在一次政治运动中被迫致死,真太可惜!在1948年底我班毕业典礼上,发言的人没谈政治。罗校长在会上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大意是:你们毕业后,有些人会考上高中,希望这些同学继续努力,争取进一步深造,将来能为科技救国尽力;有些人可能会当教师,希望这些同学继承松坡中学老师的好传统,教好学生,关爱学生;也有些人会作农民,希望这些同学既虚心向老农学习,种好地,又利用自己的知识,逐步促进农村的发展;还有少数学生迟早会步入政界,希望这些同学一定记住秉公办事,切记不能欺压百姓,不搞贪污腐败。看来,老校长的寄语在今天仍然十分重要!
1949年10月初,邵阳地区迎来解放。蔡松坡将军为国效忠的爱国精神与松坡中学的严谨奋进的优良传统,特别在改革之后得到进一步发扬,人才辈出,令人可喜。关于解放前松坡学生在新中国的表现,好人好事也很多,但由于个人接触面有限,在这里我仅就知道的情况汇报给校友,肯定是挂一漏百。邵阳解放时,我是邵阳市省立六中一年二期的学生,亲自目睹和经历参军参干的热潮,原松坡中学四班王松臣(我的表姐夫)带领卢积元与我一起参加解放军45军,开赴广西,继而先后前往抗美援朝。松坡同学黄谱元等参加39军,他们第一批入朝作战,同班同学魏树义在朝鲜壮烈牺牲,贺银生、贺日升、王化鹏、刘学余也先后在国内参加国防建设。抗美援朝结束后,王松臣进入哈尔滨工程学院学习,后来成为我国第二代与第三代坦克火控总设计师,多次荣获国家科技奖。松坡中学十一班魏树礼(魏树义的弟弟)是北京医科大学药学教授,罗和春(松坡八班)是北京医科大学精神病教授,他俩都是该领域的权威人士之一,我是湖南医科大学教授,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授予终身荣誉会员,我们四人均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医学界,我班谢菊贵、范玉成等都是主任医师,为解救病人疾苦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初,松坡学子参干也很多,他们为新中国特别是湖南的政权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同班同学刘国隆先后担任隆回县县长与县人大主任,为隆回县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从事教育工作的松坡学子也表现出色,例如同班同学宋鹤鸣评为省级劳动模范、特级教师,同班同学罗智平与李彦信等都是优秀教师,获得师生与家长好评。绝大多数松坡学子在多条战线均先后成为骨干或领军人物,可以说,松坡学子无愧于李剑农老先生建校的良苦用心。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胜过一代。”这是历史发展必然规律,愿蔡松坡将军的爱国精神与松坡中学的严谨学风代代相传,让隆回一中为伟大祖国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