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回忆录之五-张先井
印象一中
张先井
我于1971年到1973年在隆回一中高51班学习。在两年里所经历的人和事,至今在脑海中萦绕,回味无穷。
师生情深
我就读的班级学生54人,班主任刘顺和老师。当时正值“文革”后期,学校条件极为艰苦,记得开学不到一个月,我们班男寄宿同学16个人,全部被臭虫和蚊子叮咬得全身是红色的疤块,10个人长了疥疮,全教室抓痒的人占了半数。刘老师见状,心急如焚,带着卫生委员到药店里买来治疗疥疮的药水,治疗臭虫的白色药粉和10盒蚊香,在寝室里打了一个消灭臭虫和蚊子的歼灭战。从那以后,我们睡得可香,,长疥疮的同学也很快恢复健康,上课时不再有抓痒的。刘老师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却花费了近一个月工资,使我们极为感动。
刘老师和袁隆平是校友,讲课时,常常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讲解杂交水稻时,从水稻的育种育秧、移栽、株、行距的密度到田间管理。排水灌水治虫除杂,直到收割。还在郊区白里村和生产队挂钩为我们种了一亩试验田,让我们亲手劳动,实地观察水稻生长的全过程,使我们牢牢地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受益终身。
刘老师对我们54名同学,无论是学习情况,身体情况,或是家庭情况都了如指掌,连每位同学的说话声、笑声、脚步声、咳嗽声、甚至是喘息声、隔着墙壁都能听出来,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是无微不至的。有一天,我们班5位同学到校办农场给花生治虫,在返校的路上遇到大雨,回到学校我们5人成了落汤鸡。刘老师见了心痛不已,赶紧拿出自己的衣服要我们换上,以免感冒。我们5位同学连同内裤全部穿上老师的衣服。当我们穿上老师的衣服走进教室时,同学们都笑了,刘老师也露出开心的笑容。我们5位同学感到无比的温暖。
刘老师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有一次,刘老师患感冒在人民医院住院时,我的父亲正好也在医院住院,他闻迅后,拖着病体买来水果、白砂糖到病室看望我父亲。我父亲无比感动,拉着刘老师的双手,流出了一串串感动的热泪。钟明同学父亲久病不愈,病死在医院,刘老师带我们全班同学到医院向钟明同学父亲遗体告别,深表哀悼。并准钟明同学丧假一星期,给钟明同学50元钱办丧事,当时刘老师每月工资才45元!张金同学突发高烧,刘老师连夜带张金去医院亲自为他挂号、付款、抓药。张金因高烧昏迷不醒,刘老师守在床边为他喂药,用湿毛巾为他退烧,到第二天张金同学苏醒过来,知道是刘老师为他做的这一切,激动得流出泪水。张金妈为感谢刘老师,把家中仅有的母鸡抱给刘老师,刘老师说啥也不肯要,并为张金妈买上返家车票,送张金妈上车。
刘老师常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来自长铺乡农村的张姓同学,是一名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极差的落后学生,他思想不求上进,厌恶读书,常去餐馆用餐,每月下来佘欠餐馆饭费几十元,经常参与街市上打架斗殴,有一次在斗殴中将一名社会青年打成重伤,学校决定将他除名。刘老师闻讯后,直奔校办,向校长要求把除名的决定改为留校察看,并自告奋勇地承担起帮扶和教育转变张凯同学的重担。后来,张同学在刘老师苦口婆心的帮助和教育下,进步很快,学习成绩由班上倒数第一名,迅速提高到中等成绩,并积极向团组织靠拢。鉴于张同学的表现,学校决定为这位回头的浪子举行一次隆重的入团仪式,当他在鲜红的团旗下举起左手宣誓时,坐在主席台上的刘老师,笑得那样甜蜜、灿烂。
毕业晚会上,刘老师近一个小时的告别性发言,全体同学一片唏嘘,血浓于水的深情在此流露。短短的两年,可师生之情比海还深。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刘老师虽然作古,但他的精神品格和音容笑貌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校办农场
学校农场坐落在双井村荷叶塘对面的山坡上,离校有三公里路程。每到周六,同学们吃罢早餐、整队从学校出发,成一字长蛇阵向农场进发。来到农场,各班班旗插向山顶,班旗迎风呼拉拉地飘动,同学们挽起袖儿、扎着裤腿干起来。大伙儿分工合作,有的挖土,有的抽行,有的播种,有的施肥,有的浇水,干得热火朝天,欢乐的笑声、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大家晒黑了皮肤,锻炼了肋骨。我们班分了大小共有14块土地,足有2亩,第一年,我班全部种花生,秋收时收干花生700多斤,第二年全部种红薯,收鲜红薯6000多斤,最大的一个红薯有7斤重,同学们怀着丰收喜悦的心情,不顾疲劳,一车车一担担,把红薯运到学校。那时,我们每班都有地窖,红薯藏在地窖里,可保存半年以上,全校每年生产红薯十几万斤,全部供应给校办猪场,可乐坏了那些猪儿们。我们班劳动工具人手一份,十分齐备,劳动虽然给我们带来了辛苦,但也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我们都还盼望着每周的这一天。
校办工厂
工厂坐落在校园内,有两个车间,一个编织车间,生产粗线纱袜和粗线手套,一中生产的纱袜和手套投放到市场是抢手货,既美观大方、又经久耐用。每年生产上万双手套,都由各厂矿订做、发放给工人做劳保用品。我们每周有半天学工的时间,有机会来到编织车间参加学习和锻炼。另一个是铸造车间,生产农用打稻机的齿轮和碾米机上的零配件。铸造车间很大,有高炉、有鼓风机、有翻砂用的煤渣和翻砂工具。我们去铸造车间上班时,把大伙儿分成二个组、一组为铸造组、一组为翻砂组。相对而言,铸铁组的活要辛苦一点,而翻砂组的工作要特别细心,技术含量要高得多,如果造型不对,生产出来的产品就要报废。翻砂组的同学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地制做模坯。铸铁组燃起高炉,同学们冒着高温往炉中投注燃碳、石灰石和毛铁、炉火映红了一张张稚嫩的脸。毛铁在高炉中沸腾后,铁流滚滚。我们将高炉倾斜45度,让铁水从炉中流出来,负责浇铸的同学用浇铸勺把铁水接在浇铸勺里,然后把铁水倒进模坯的浇铸口中,冷却片刻,把模坯捣烂,一个个坯件冒着青烟破模而出。经师傅鉴定,全部是正品,同学们兴奋极了!
校办猪场
一中养猪场养的猪,个头大,大的毛都肥得掉光了,每头足有五尺长,背宽足有一米,1973年“五一”节宰杀的一头猪有580斤毛重;数量多,常年养有母猪10多头,存栏肥猪100多头。猪场的饲料来源于食堂的剩余饭菜,以及校办农场生产的大量红薯、红薯藤、花生藤等,寒暑假期饲料来源短缺时,到市场买些谷糠、麦皮之类添补。我们学生也派人去猪场劳动,如淘猪粪、洗猪栏等。猪场的猪供师生改善生活,每周三宰杀一头大肥猪,中餐全校师生打牙祭。现在回想起打牙祭时,餐桌上用脸盆盛着米粉肉的香味儿,还止不住流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