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生发展>德育园地> 详细内容

我谈教育与教改(四)我的教学观

来源:凌吟文新浪博客 发布时间:2014-02-17 17:38:32 浏览次数: 【字体:
    
 
教学,教会学生自己学。
使学生“学会学习,发展思维”      
      
(一)、革新我们的教学理念
从杜郎口经验谈起:主体性、全员性、参与性、民主性、合作性、问题性……
1、教学要尊重学生主体
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人,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学生是教学的当然主体
2、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这里必须包括有面向“中下学生”。教师是对学生要有爱心,要博爱。不能以应试成绩(分数)或能否上“一本”、“二本”,就给学生贴上“优生”、“差生”的标签。不主张按分数分班,不主张按名次排座次。相信每个学生都要有自己的长处和短缺,但他(她)们都在进步中,个个都是一座金矿,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尊重。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爱的教育”。
现在许多学校打着“分层教育”的旗号,大搞按分数分班::分奥赛班、高考班、特色班、阳光班、普通班、借读班。对学生厚此薄彼,分为三六九等!
示范学校领个坏头,其他学校跟风。分层教育并非按分数分班的教育。
分层教育即:一门课程可以按难度不同,比如分成A、B、C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择。同一个行政班的某个学生选择的课程可能是语文A,数学B,物理C,也或许是其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A课程。学校安排适当时间进行走班制上课。
这样的分层教育,实现了学校因材施教与学生自由选择的匹配,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同时由于自由选择,也保证了公平的教育机会。示范学校不应就是“精英教育”。不必太在意并宣传上北大清华的“牛”事。否则:违背基础教育的宗旨,弃大批成绩“中下学生”,失去“示范”的意义。我主张重视并善待成绩“中下学生”。
(1)、教师要转变观念。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不要以分数认定学生是否可以造就。学校以考试成绩总分排队分优劣不可取。
(2)、教师对“中下学生”要有爱心,不歧视,不排斥。“中下学生”更需要关怀。教师要帮助他们认真分析学习陷入困境的原因,包括主观的、客观的、学校的、家庭的。要为他们及时解开疑虑和包袱。制订摆脱学习困境的方案,使他们恢复自信、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3)、要在改革课堂教学上下功夫,这是防治“中下学生”问题的关键所在。不重视抓课堂教学改革而去抓所谓“补差”,是舍本逐末:
①不要随意拔高教学的起点,加深教学的难度。
②要改变教学中的非因材施教化、非个性化倾向,反对一刀切,要贯彻个别对待原则,把班级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
③要借鉴“成功教育”的思想与方法,促使学生个个成才。要针对“中下学生”的实际改革课堂教学与考试方法,适当降低难度,千方百计帮助“中下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获取各自的成功,使他们有较多成功的机遇与体验。成功的体验可以使他们恢复自信,变“厌学”为“乐学”。
(4)、要加强对“中下学生”的辅导。
任意罚学生停课,实际上这也是在为制造“中下学生”、“差生”推波助澜,必须予以杜绝。
教师为何只有在校外辅导中才搞“一对一”?!
(5)、要加强对“中下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他们学会学习。
(6)、需要家庭、社会的合力配合,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改进学习方法
①社会、家长也要正确对待分数。我一直认为,孩子在各个不同学段的重点是:小学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中学学会如何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大学不断完善自我,积极寻求发展。总之,健康成长比分数更重要
②家长也要帮助孩子分析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原因。
例  刘曦(隆回一中164班):一个原高中的体育生,现在却是北京大学向全球引进的高温高压实验室北京大学“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实验地球化学、岩石学、矿物物理的博导、北京大学优秀青年人才。
3、课堂要参与式、要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参与式是在承认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从中确立其主体地位,进而引导他们在学习和运用知识、提高智力、增长能力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完善个人素质和个性的发展。
①、保证学生主体主动参与的时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讲巧练,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不再以讲为主,要以“导”为主,要由“讲师”变为“导师”;学生不再以听为主,要以“练”为手段,以“思”为核心,积极投入知识探索、课堂讨论、技能训练、总结归纳的整个教学过程。
②、优化学生主体主动参与的环境:
教师要以“情”为纽带,热爱每一个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创建宽松、生动、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要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和自我表现的优良环境和条件。教师对学生要少说“不”,多用肯定与激励的语气,把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体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③、加大学生主体主动参与的力度: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大思维力度,知识传授要实现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观念转变,提问中少些“对不对”,“是不是”,多设计一些能引起思想碰撞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要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师生“单向交流”和教师问、学生答的“双向交流”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问答的“多向交流”及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的“综合交流”。还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媒体组合,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实现耳、眼、口、手、脑的“多功能”协调、“全频道”接收,实现教师,学生,多媒体之间信息的“立体式“渗透、“全方位”交流。此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和自学能力培养,以提高学生主体主动参与的能力。
搞好参与式教学,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个人素质(德、才、学、识水平)以及驾驭教材、课堂的能力,更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引导):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其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有爱心且德、才、学、识水平高的老师才能获得学生永久的尊重和爱戴。

     (二)、要给学生主动学习,自由发展需要宽松的优化的学习环境。
①、要给学生怎样主动学习,自由发展需要的空间: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英语角,认真开好选修的校本课程,扎实开展各个学生社团组织课外活动。
例  范江北(隆回一中高144班)
他曾是高中学生社团“理学会”的会长。自学能力强,高一年级就学完了高中全部数学内容。高三学习了大学《普通物理学》一、二册,获得全国中学生物理奥赛第三名。为了满足他自学的需要,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为他特殊开放。自习课他可以不在教室。学校老师还为理学会学生经常组织专题讲座……
②、要给学生怎样主动学习,自由发展需要的时间:保证学生自习课,精减练习,减少考试,不赶超教学进度。
时间和精力,无论是对于教师或学生都不可能是无限的。因此,对于教师,课越多(有些示范高中教师不仅校内安排的课多,而还在校外民办学校或复读学校的兼课也多),教师粗制滥造的课越多,而优质高效的课就会越少。这样“向45分钟要质量”就成了空谈。对于学生,学生的常规学习一般都应有"预、听、复、练、总“五个环节,课越多,学生自习课越少,学生自己消化知识的时间越少,这样学生学习的效果是会好吗?教师超赶进度、粗制滥造的课堂教学加上学生少有对知识的消化,使原本初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大批掉队,又不得不参加补课大军,再去多多上课,如此恶性循环,许多学生补课很难见成效,甚至越补越差,越补越心烦,这样能学习好吗?回答“钱学森之问”回忆民国的教育与我们读高中的学习

     (三)要重视教科书,重视概念、规律、方法的教学
任何学科,任何一堂课,教学的重点都是教科书上的“概念、规律、方法”。只有紧抓教科书,紧抓概念、规律、方法的教学,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很多学生解题困难、学习掉队,无非是没的掌握好教科书上相关的概念、规律、方法。一些老师忽视教科书,忽视概念、规律、方法的教学,只强调从教辅书上多作题,是舍本逐末。对概念的理解,要抓住关键词加深对概念定义的理解(三步法)
①先要找出其定义中的关键词,
②再深入理解每个关键词的含意,
③最后再由后至前将所有关键词串起来理解整个定义的内涵与外延。
对物理量要用“六段法”下定义并加深理解:
①这个物理量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
②它用什么来量度;
③它定义式是什么。
④它的定义式仅为量度式还又是决定式;#p#分页标题#e#
⑤这个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
⑥它是矢量还是标量,是遵守向量运算法则还是只遵守标量代数运算法则;若是标量时是否还有正负的含意。
对规律的理解要深入
①要掌握规律的三种表述形式,特别是公式中各字母的确切内含和公式的变形及公式的矢标性。
②要弄清使规律能成立的充要条件(规律的适用范围)。
③要求把握规律的特性。
④要注意知识的来龙去脉,包括要深刻认识与相关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并把握知识的网络结构。
方法分思维方法、学科方法、类型题解法。
为提高解题能力,加强对解题方法的总结归纳很重要。特别是对各种类型题的解法,要区分一般解法与特殊解法进行归纳,每个解法还要总结出选用的条件、解法要点及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然后进行记忆。

     (四)、要渗透学习方法的教育
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习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并且认为怎样学习是比学生学习什么更为重要的问题。
——摘自《学习与革命》
①、学习方法教育的意义
近期看:教会学生自己学,学会学习,发展思维,就提高了学习能力,就能扎实而快速提高学习成绩。
远期看:在学校里,学生不可能也不必要学会所有的知识,但学会一套科学而高效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却是可以终身受用的真正财富。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之后,你再回想一下:当年你背了那么多的“考点”,现在还有多少管用的?但学会学习了,思维发展了,一辈子都是管用的!
②、高中时段强调“学会学习,发展思维”,最合时宜且最为迫切。
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并在学习比原来更多、更为复杂的知识与技能,为个人日后参加高考和进入大学的专业化学习以及走入社会的“再学习”做好准备,奠定基础,就不能总寄希望于“勤能补拙”,靠“疲劳战术”、靠苦读加拼命出成果。这就必须要讲究策略,改善方法,发展思维,以促进个人心智的全面发展。
③、学生常规学习有五个基本环节:预习、听课、复习、练习、总结归纳知识。现在一些老师只抓听课和练习两个环节不好。学习方法的教育要从学生掌握各环节的科学而高效的方法开始。特别要注意告诉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方法,对学过的知识及时加工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④、学习方法教育的方式
1、方法教育通常都应向各科教学渗透,融化在每个老师的课堂教学之中。
2、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开设《学习的策略》的校本课程。
例  何钢(隆回一中高222班)
他曾是一个在校吃红著,假期要打工的高中学生,当年考上北大,现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他不畏贫困、为人勤恳,学习扎实,善于钻研,注重学习方法,注重全面发展是他区别于其他一些靠“刻苦”背书、“拚命”做题而获得好成绩的同学的地方。
例  我在隆回和长沙的高中教改实验班
      
(五)、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发展思维的教育
门捷列夫:“我的书架的知识比我丰富,但它不是科学家,而我是科学家。”课堂教学要教会学生如何理解,如何推理,如何进行解题时的思考,要强调理清思路,要学点逻辑科学,掌握常用的思维方法,并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主要有:
⑴思维的广阔性。⑵思维的深刻性。⑶思维的独立性。⑷思维的批判性。⑸思维的灵活性。⑹思维的敏捷性。⑺思维的逻辑性。⑻思维的创造性。
学习者具备有优良的思维品质,才会有优良的学习效果。
例  关于语文教学
从信息学看,听、读是信息输入,说、写是信息输出。从信息输入到输出,必需经过思维以转换。而思维的品质决定转换输出的质量。
学好语文要能达到:语能“出口成章”,文能“下笔成文”,但这里应还有个质量要求。语不能信口雌黄,刻板粗俗,或哗众取宠,言之无物。文不能仅靠一些华丽的词语的堆砌,内容空泛,立意(思想)浅薄。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这要求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纳入教学。
例  关于理科练习:
我不主张学生盲目地多做题,而是要“选题要精,解题要巧”,脱离题海,要“重过程、寻规律、学方法”,加强如何解题的思维训练,要掌握一般的思维方法、学科方法以及类型题的解法。要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例  张洁(隆回一中94届)
父亲看自己的小孩在小学太累,晚上作业常要到11点,就替他作。四年级后干脆让小孩上了自己所在的学校读初中,13岁上了高中,但年龄小,不懂事,基础差,数学、化学老不及格,高一后加强学习方法与思维方法的教育,成绩很快上来了,16岁上了武汉大学,后来又全靠奖学金在美国读博士、作博士后,32岁现在美国一著名大学作材料化学研究副教授了。

     (六)、各科教学尽可能进行相互渗透
虽然一个老师通常只教一门课,但学生各门课都要学,而且各学科本来是相关渗透的。
在通才教育中,教师也要成为通才。
①、加强各学科的相互渗透
例  如数学从功的计算引入了向量数量积的概念,物理课就可定义“功是力与位移的数量积”:并运用向量数量积的多种计算方法求功。同样可用向量的加法运算的多种方法求力与加速度的大小与方向
②、揭示各学科解题的共同思维规律
各学科解题存在共同的思维规律,特别是计算题、证明题,从思维的方法上看,大多可用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演绎法……
具体而言,后面的方法很有普遍应用的价值。
例  化归法
“化”即变化、化简;“归”即归纳、归类。
化归法是将新的、难的、繁的、未知的问题,转化归结为旧的、易的、简的、已知的问题来解决。
“化归法”是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在各学科解题中广泛应用。
例 条件集中法
求解任何一个计算或证明问题,总要给出所求条件(如所求量或某些量间待求的代数或几何关系)和若干已知条件(如已知量或某些量间已知的代数或几何关系)。而解题就是要通过已知条件求得所求条件。这样就必须拉近已知与所求的距离,在特定的目标区域内通过相关的数学解析式、图象或简单的几何图形去架构接通已知与所求的桥梁,以获得问题的解决。
“条件集中法”是基于上面认识而提出的一种解决各种计算和证明问题的思维方法。
对于简单的问题,已知条件与所求条件,本来就集中在是某个特定的目标区域(如特定的等式、不等式或其联立组,特定的图象或简单几何图形)中,只待我们去观察,去发现,去优选,然后在这个特定的目标区域中,运用相应解析式或图象、图形的概念和规律(公理、原理、定理、公式、法则、定则)实施求解即可。
对于复杂的问题,已知条件与所求条件,原本并不集中在是某个特定的目标区域内,往往需要我们先要把问题中每个已知条件与所求条件,以相互拉近为目标,分别通过综合法和分析法思维,运用有关的代数变换或几何变换,使它们各自转换成便于求解的“已知变换所得”和“所求变换所得”,由此推得一些新的相关量,或新的相关量间的代数关系(相等、不等、某种函数关系)和几何关系(点、线、面、体的属于、包含、平行、相交、垂直、等积),并且使它们集中到某个特定的目标区域中(如特定的等式、不等式或其联立组,特定的图象或简单几何图形),然后在这个特定的目标区域中,运用相应解析式或图形、图象的概念和规律(公理、原理、定理、公式、法则、定则)实施求解。
例  替换分析法
任何一个问题所涉及的各个量中,总分三类:已知的(已知量),未知但为所求的(所求量),未知但非所求的(不求量)。解题就是要从符合问题规定情境(条件)的有关规律(公式、法则)中,运用已知量,化去不求量,求出所求量。方程或方程组中,超量的不求量必须化去,化去的方法总是用含已知量、所求量的解析式替换不求量,使原方程得以变形。而这种量的替换通常要进行到所得方程的个数与未知量的个数相等为止,则此方程或方程组可解,即其中所求未知量可以求出。
替换分析法就是通过不求量的替换来寻求解题的具体途径的一种解题分析方法。
替换分析法的步骤
(1)根据题所提供的条件,建立数学或物理模型,并根据其所处的具体情境,优选一个(或几个)公式作为解题的基本公式。
为了解题的简捷,选作解题的基本公式不仅要满足题给的情境,还应满足如下条件:
①尽可能含所求量;
②尽可能多含已知量;
③尽可能少含不求量。
(2)对解题的基本公式中的不求量进行分析替换,使之成为关于所求量的可解方程或可解方程组。
教育、教学改革是系统工程,很多事还需要我们认真在实践中反复实验、研究、探索。付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我的不当之言,恳请指正。
(本文系我与部分青年教师座谈提纲)
 
我谈 教育 教改 我的 教学观
分享到:
【打印正文】